在沒有思索的清澈內心中,更高的自我找到快樂。
《瑜伽經1.47》
【心得】
「思索」──我們怎能不思索呢?這是我們一般人的想法。
這章詩節卻道:「在沒有思索的清澈內心中,更高的自我找到快樂」。原來,「思索」必定有個對象物來應對,便會把心放在其思維和感知上。人的心念像電腦的暫存區,存放我們記錄下的任何感受,當心識透過感官和外界相連,便記錄經歷的所有喜怒哀樂 。就算我們已身處在覺知的道路上,但我們的覺知並未得到徹底的淨化,這就是所謂的「有種子」三摩地(Samadhi),這雖已是瑜伽完美的階段了,但打擾我們事物的種子還存在著。
外物並不會粘附我們,依戀和執著心往往是由我們對它的觀感所引起,根深蒂固地紮在潛意識裡,而思緒也會像繁殖場一樣不斷演化以至變形。所以帕譚佳里才如此說道:思索是獲得純淨意識的另一個工具,但後來也必須放棄掉。
要如何才能擁有「沒有思索」的清澈內心?阿爾諸納(Arjuna)在庫茹柴陀(Kurukṣetra)戰場上同樣也陷入了反覆思索的困境,況且我們皆因物質軀體的關係而無時無刻不充滿著焦慮。擁有「沒有思索」的清澈內心便是處於「沒有種子」的三摩地(Samadhi)境界,是純粹的、無差別意識,它不含有任何現象印跡,不再有任何慾望或執著的種子,這是瑜伽修煉的最高境界。
當內在被逐漸淨化之後,那些過往被累積的猜測、疑問、不確定就會逐漸煙消雲散,我們就會擺脫物質世界中充滿二元性的論點及糾纏,讓心回到清明如透明寶石般清晰。